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有哪些,中国三大文学艺术瑰宝( 二 )



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 , 有着重要的地位 。 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。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纹饰有着各自的独到特征 , 它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。

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 , 铜镜已经见诸于著录 , 为我国镜鉴学作了创始的工作 。 此后 , 除了著录铜镜 , 还对铜镜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:一是对铜镜形制和纹饰的研究 , 明确各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、演变序列和纹饰的寓意;二是对铜镜铭文的研究 , 考订字句 , 明确意义;三是对铜镜铸造工艺的研究 。

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 , 随着中国现代文物考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 , 古代铜镜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。 发掘出土的铜镜资料不断增多 , 铜镜的年代学逐步确立 , 专题研究也有所创新 , 关于铜镜的著述 , 日益丰富 。

李学勤先生说:“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 , 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 , 其历史悠久 , 传播非常遥远” 。 (《四海寻珍》97页)

今天 , 人们收藏铜镜 , 首先是将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 , 同时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 。

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 , 是有着博大精深艺术内涵的神传文化 。 千百年来 , 无数历史名人成就了数不清的千古佳作 , 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 , 给人以启发和力量 。 那蕴涵在诗词中的崇高品格、美德与气节 , 代代传承 , 铸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。

古代诗人以诗言志 , 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 。 屈原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 , 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、李白的“长风破浪会有时 , 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;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 , 悠然见南山”、王维的“明月松间照 , 清泉石上流”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、返朴归真的超然心境 , 展现出清幽明净、天人合一的境界 。 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真理的追求 , 渴望回归生命本性的质朴、纯真和善良 。

精忠报国、忧国忧民是仁人志士们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 , 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。 他们用伟大的人格 , 谱写了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 。 岳飞的“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 , 朝天阙”(《满江红》) , 铿锵有力 , 气势不凡 , 在流传百世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。 杜甫的“安得广厦千万间 ,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 , 风雨不动安如山”(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是诗人心系百姓的最好写照 , 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刻 , 首先想到的是为天下寒士而大声疾呼 。 他们的诗词展现了壮阔宏大的境界 , 是因为他们拥有济世安民的宏愿和仁爱博大的胸怀 。

气节历来为我国人民所推崇 。 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 , 例如梅花凌寒绽放 , 传递着春天的讯息 , 诗人们赞美梅花的高洁:“高标逸韵君知否 , 正是层冰积雪时”(陆游《梅花绝句》)、“不要人夸颜色好 , 只留清气满乾坤” (王冕《墨梅》) 。 人们常用梅花的品格自勉 , 我们不难发现 , 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属性 ,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捍卫真理、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 。

推荐阅读